智库
连加松 董事长 高级工程师
浙江蔚蓝航盾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纳米氧化铝陶瓷发展概况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从高纯纳米氧化铝粉体到纳米氧化铝陶瓷的研究,以及纳米氧化铝陶瓷的应用。制备纳米氧化铝陶瓷分两步:第一步、采用醇铝水解法制备高纯纳米氧化铝粉体,通过粉体所需的分析和表征方法进行研究,制备出高纯纳米氧化铝粉体;第二步、获得高纯纳米氧化铝粉体后,在压强为150-200MPa、烧结温度1550-1620℃干压烧结下,制备出纳米氧化铝结构陶瓷。最后,展望了纳米氧化铝结构陶瓷在新能源汽车、纳米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领域里的应用。关键词  氧化铝;粉体;陶瓷;应用个人简历:连加松,男,浙江乐清人,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专家、副理事长;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温州大学兼职教授。教育经历1978年1月-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1993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攻读纳米材料,获工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1982年1月-1984年4月在浙江省义乌市化工总厂工作,任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1984年4-1994年12月在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任化工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纯纳米氧化铝的研发工作。1995年-至今任浙江超微细化工有限公司、江苏连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2021年,创办浙江蔚蓝航盾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1984年至今历经38年,专业从事高纯纳米氧化铝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1995年后,对醇盐水解法制备高纯纳米氧化铝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工业化实现高纯醇铝的合成、提纯、水解、醇回收、干燥和高温转相工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放大研究,并成功解决了工业化生产高纯纳米氧化铝的核心技术问题。2005年以来,开展对一水软铝石(AlOOH)到阿尔法纳米氧化铝(α-Al2O3)的相变、颗粒团聚、表面改性与粒子解聚机理进行了研究,成功解决了团聚颗粒的解聚技术难题,实现了高纯纳米氧化铝材料在锂离子陶瓷隔膜中的进口替代,产品应用于ATL & CATL(东莞新能源 & 宁德时代)的锂电隔膜生产线上。承担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成果6项,科技部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浙江省科技厅“溶胶-凝胶法制备节能灯用高纯纳米氧化铝生产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的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参与编写的著作二部,一是《中国橡胶助剂工业科技发展报告》一书的编写,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二是《中国橡胶助剂工业的清洁生产》一书的编写,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
可凤 技术工程师
上海如昂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  
报告主题:新型超声波在陶瓷筛分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周迪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西安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 5G/6G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用介质材料进展报告摘要:在新一代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采用低介电常数(K)、低损耗、谐振频率温度稳定型的LTCC作为高频基板材料,可以满足无线技术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的需求,是当前热点研究之一。本报告将从陶瓷/玻璃、陶瓷+氧化物/氟化物、本征低烧体系的角度,系统介绍商用及科研前沿低K值基板材料的现状,分别讨论它们的结构特征,介电性能、抗弯强度、热膨胀系数等具体指标和相应优缺点,提出毫米波改性工作及其适用性,最后对未来低K值LTCC材料的发展进行展望。个人简历:周迪,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山东泰安。现任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9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导师:姚熹院士);2012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20年起担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副编、材料研究快报编委及先进电介质编委;2021年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2021年起担任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副编、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顾问委员会成员。在微波介质材料结构性能调节、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应用、新型介质谐振器设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颖的研究成果。
乔冠军 材料学院院长
江苏大学  
报告题目:信息产业链中的几种陶瓷部件报告摘要: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朝阳产业,也是所谓国外“卡脖子”的重灾区。陶瓷材料主要应用于信息产业链中上游的装备制造和核心元器件两个部分,品种众多,应用广泛。本文重点介绍芯片制程设备等离子刻蚀腔体用关键陶瓷部件,以及电容式陶瓷压力传感器和激光能量计等若干前端元器件对陶瓷材料的要求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结构陶瓷如何走向高端化和功能化应用谈一点粗浅体会和认识。个人简历:乔冠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多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研究工作注重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将新材料研究、器件设计研发和产品应用紧密结合。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等。
何向阳 董事长 中国分离机械委员会委员
飞潮(上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过滤分离技术在超细粉体生产中的应用报告摘要:飞潮公司是国际知名的过滤分离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致力于把资源循环概念带入工业生产领域,构建绿色工业世界。本次会议,飞潮为大家带来Dycera动态旋转陶瓷膜连续浓缩洗涤超细粉体工艺、粉体生产中洗涤水循环处理工艺以及粉体烧结高温尾气净化工艺介绍。个人简历:何向阳先生曾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敏锐地预感到,精密的过滤分离技术将是未来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2007年他创立飞潮公司,提出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依托,确立了以过滤分离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何向阳先生致力于研究过滤与分离技术,领导和组织开发了集束式自动反吹过滤器、永磁和电磁过滤器,各类过滤材料和过滤元件,是多个项目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发明人和专利权人。多年来,飞潮健康地快速发展,为客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志鹏 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氮化硅粉体产业与制备技术发展状况摘要:本报告着重介绍了氮化硅陶瓷粉体的产业情况和粉体制备技术。全球来看,日本仍然是氮化硅粉体生产大国,且占据高端粉体市场,如氮化硅轴承球和高导热氮化硅基板的粉体。但近几年欧洲和中国的氮化硅粉体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粉体性能有显著提升,可以满足许多氮化硅结构件和基板的要求。氮化硅粉体制备技术中,硅粉直接氮化法应用较为普遍,日本、欧洲、中国大都采用该制备技术,适用于陶瓷基板和各种结构件;自蔓延燃烧合成法制备氮化硅粉体技术,近几年取得较大进展,粉体性能已接近硅粉直接氮化工艺。而以日本宇部(UBE)公司为代表的氨解法工艺制备的氮化硅粉体,具有细晶、纯度高和α相含量高、良好的烧结活性,依然是高强度高硬度精密陶瓷轴承球及高端结构件所需的关键性粉体。关键词:氮化硅粉体;产业发展;制备技术;工程应用。个人简介:谢志鹏,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先进陶瓷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一直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主要包括纳米陶瓷粉体合成技术、复杂形状陶瓷部件净尺寸成型、陶瓷材料新型烧结工艺、高性能氧化物与非氧化物陶瓷及高导热陶瓷材料制备工艺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结构陶瓷》一部,该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学术著作《智能终端陶瓷》一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李凯 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 “双碳”背景下湘东区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机遇和挑战报告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去产能相关政策的出台,萍乡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走到了结构优化的紧要关头,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针对萍乡市湘东区工业园环保产业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健康、稳步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较全面的剖析。个人简历:李凯,男,汉族,198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美国怀俄明大学博士后。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核心成员,入选首届萍乡市“昭萍英才”。长期围绕矿热炉气中有机硫协同净化新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做出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主持国家项目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王皓吉 总经理
天津市哈德布莱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陶瓷金属化界面高频电导率测量新技术报告摘要:陶瓷金属化工艺是电子陶瓷器件制造所必不可少的,金属化品质直接决定了器件性能。如果电子陶瓷器件工作在较高频段,那么趋肤效应的影响会使陶瓷金属化界面的电导率显著低于其理论的直流电导率。如何可靠、准确地测量陶瓷金属化界面在高频工作状态下的实际电导率,对于电子陶瓷器件的设计、工艺研究和交付验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介绍了一种基于谐振腔理论的高频电导率测量新技术,以及应用该种技术进行若干典型金属化表面测量的研究结果。个人简历:王皓吉,男,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工作于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频电子陶瓷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2项。在学期间与导师林彬教授、隋天一副教授合作成立天津市哈德布莱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职总经理,将实验室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2021年公司合并营收破千万。
张伟儒 首席专家
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高性能氮化硅陶瓷制备技术及应用发展现状
张铭霞 首席专家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报告题目:连续氧化铝纤维的制备 报告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以无机铝盐、羧酸、硅溶胶、助剂为原料、结合干法纺丝制备了连续氧化铝系列陶瓷纤维。对纺丝溶胶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TEM、TG-DSC、FT-IR、XRD、SEM等方法对溶胶的微观结构、纤维晶型以及纤维表面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实现国产-550、国产-720、国产-610连续氧化铝基陶瓷纤维的工程化制备。个人简历:张铭霞,1967年生,教授,现任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国防科工局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山东省纺织学会理事。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件,发表论文30余篇。长期从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主持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连续氮化硼纤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在耐超高温(3000℃)增强材料的技术封锁,建立了我国首条连续氮化硼纤维吨级生产线,解决我国耐超高温苛刻服役环境下热透波烧蚀关键原材料“卡脖子”的难题;主持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连续氧化铝基纤维的研发,攻克了有氧环境下长期使用高温增强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工程化试验线。
朱华 技术总监
四川铁匠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直流长电弧高温热等离子体束批量制备高纯球形纳米级氧化铝粉体技术及应用报告摘要:国际上独家使用金属铝为前驱原料利用直流长电弧高温热等离子体束系统技术形成的物理高温蒸发和超高温等离子态化学气相氧化反应及快速冷凝过程,同步进行的常压(微负压)全封闭“一步法”连续制备高纯球形纳米级氧化铝高品质粉体。该技术、工艺和装备具有的高效、大批量、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特点弥补了目前某国“爆燃法”及国内“丙烷直燃法”等“燃烧法”制备高纯球形氧化铝粉体的相关缺点,产品相关理化参数(纯度、球形度、粒径及分布、PH值、分散性等)完全达到同类高品质粉体领先水平,在导热封装、高纯基板、精细抛磨等应用方面可完美替代相同类别进口产品。个人简历: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9年开始一直从事大功率高频开关电源及长电弧等离子体束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是十余项已申请及授权的相关技术国家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2004年任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太阳能聚光光伏玻璃基透明硅胶菲涅尔透镜项目,为国内外首创;2009年任成都中顺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及完成科技部十一五两项太阳能863计划项目及多项省市太阳能聚光光伏、太阳能跟踪器、聚光光热等科研项目;2009年任成都真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以自己独创的层流电弧等离子体束系统技术开创公司,相关技术体系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鉴定为国际首创及领先;2015年10月起任四川铁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开发及完成大功率直流长电弧热等离子体束批量制备微纳米高纯球形粉体材料系统技术、工艺和设备。
曾令可 原研究室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创新技术助推陶瓷烧成的节能减碳(暂定) 报告摘要: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家级绿色发展新战略,也是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陶瓷产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陶瓷的达峰对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窑炉是陶瓷企业最关键、耗能最大的设备,占60%~80%左右。陶瓷企业的节能减碳关键是窑炉的节能减碳!在分析陶瓷行业碳排放的来源以及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① 窑炉的宽体化节能减碳;② 窑炉结构优化节能减碳;③ 余热回收技术节能减碳;④创新燃烧技术节能减碳;⑤ 智能云控节能减碳。指出了低碳时代下陶瓷行业减碳新思路:①充分发挥工艺过程一切节能减碳有效措施,②改变燃料结构节能减碳,③以氢气或氢气混合气作为燃料可完全觧决碳排放问题。④以廉价的水电、风电、潮汐电、光伏电作为热源以绿电取代化石燃料,⑤推广微波加热技术进行干燥或烧成,⑥以辊道窑取代隧道窑、隧道窑取代梳式窑节能减碳,⑦采用低温快烧技术节能减碳等。个人简历:曾令可1964在原华南工学院重化工系硅酸盐科学与工程专业读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共58年。材料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共招收培养材料类博士、硕士生59人。是中国硅酸盐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科技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陶瓷窑炉热工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兼学术带头人以及其它省级各种常务理事等、科学技术期刊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学会部学科带头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广东省节能协会专家库专家,兼任《中国陶瓷》、《陶瓷学报》等近十种杂志编委或专栏作家,普通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主持及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科研项目共六十多项,合作共建工程中心和研究院共3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及其它省部级二、三等奖共30多项。主编及参编专著“陶瓷窑炉实用技术”、“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等共23本,申请专利38件,授权专利33件,发表论文700多篇。
张柏清 教授
景德镇陶瓷大学  
报告题目: 关于工业陶瓷行业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的几点思考或如何赋能工业陶瓷的高质量发展报告摘要:我国工业陶瓷材料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工业陶瓷领域领先的国家距离进一步缩小,但仍缺乏批量化、低成本、高效的制备优质工业陶瓷材料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当前又面临着环保的压力,招工难等困境,只有围绕着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方面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升级版的工业陶瓷产业。个人简历:二级教授,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机械节能环保分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陶瓷分会机械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机械设备的研究和设计。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和多项省级科技项目研究工作。荣获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
黄火林 教授/博导
大连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功率器件技术与应用                                报告摘要: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氮化镓(GaN)半导体具有带隙大、载流子迁移率高、耐高温/高压、抗辐射等方面的优势,在功率/射频器件、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功率器件领域,其异质结构具有吸引人的高电子迁移率二维电子气(2DEG),由此带来了革命性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围绕氮化镓材料特点、器件加工与测试难题、典型应用与行业背景等内容展开。 个人简历:黄火林,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大连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氮化镓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在氮化镓技术方向,已在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等领域著名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五十篇,已经申请或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近三十项(第一发明人、近五年);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和横向各级项目或课题15项;担任国家基金委项目、教育部博士后基金、博士学位中心以及省级人才项目(会评)评审专家。
滕雅娣 教授
沈阳化工大学  
SiCN陶瓷: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报告摘要:SiCN陶瓷是由陶瓷前驱体聚硅氮烷(PSZ)制备的一种非晶陶瓷。聚硅氮烷的主链由硅氮原子交替构成,侧链或为全氢,或为有机官能团,或连接其他元素。这种连接在原子水平上实现了材料中不同原子的均匀分布,这种连接是通过化学手段实现的。陶瓷前驱体PSZ可以在300℃交联,700℃陶瓷化,陶瓷收率可达70-80%。用陶瓷前驱体PSZ制备陶瓷涂层,在常温下像油漆一样使用,在低温区间(200-400℃)交联固化,紫外光、电子束也可以固化,在高温下(600-1000℃)下转变为SiCN陶瓷,激光、离子辐射也可以陶瓷化。而且它与基材之间形成化学键使得结合强度极高。这种陶瓷叫做聚合物转化的陶瓷PDC,它可以解决不同材料层间粘接问题,还能解决抗氧化、耐磨、耐水、耐化学品等表面防护问题。SiCN陶瓷具有从环境到超高温的半导体性。个人简历:滕雅娣,女,工学博士,沈阳化工大学教授,从事有机硅合成领域的研究,在SiCN陶瓷前驱体合成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合成出聚硅氮烷树脂系列产品,可用于制备聚合物衍生陶瓷(PDC),可用于制造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或金属基复合材料(CMC或MMC),可用作陶瓷粘接剂或陶瓷界面层。已经在某些领域获得了应用。
邱婷婷 高级应用
卡尔蔡司  
ZEISS显微镜在半导体陶瓷材料中的应用报告摘要: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的陶瓷材料表征分析也日益重要。本次报告内容包括:1. 如何表征并统计分析陶瓷原粉的形貌以及大小;2.如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显微镜多渠道分析氮化镓等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缺陷,提高对材料工艺的了解和控制;3. 结合Zeiss特色的显微镜关联技术,对材料或器件的失效点进行精准定位分析,提高失效分析的效率以及结果的可靠性。 个人简历:    邱婷婷,蔡司RMS部门的资深应用工程师,2017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2019年加入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在场发射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拥有超过7年的电镜领域从业经验,精通材料科学、半导体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曾为国内超过100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显微镜分析解决方案、技术演示和设备技术支持的工作。
刘海林 所长/教高
中国建材总院  
报告题目:  半导体制造装备用精密碳化硅陶瓷部件及制备技术                              报告摘要:随着半导体制造装备在加工尺度、精度和速度等指标上的不断提升,对于核心结构零部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外高端装备制造厂商在核心装备中已广泛采用具有更高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低密度、高精度的陶瓷材料特别是碳化硅陶瓷替代金属用于关键核心结构零部件的制造。本报告主要围绕我国高端装备对陶瓷部件的需求展开,介绍我国精密碳化硅陶瓷部件制造技术,碳化硅部件制造水平、碳化硅陶瓷部件在关键装备的配套应用,以及我国碳化硅陶瓷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个人简历:刘海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碳化硅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在大尺寸、复杂形状碳化硅净尺寸成型技术、铝基碳化硅材料、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纯CVDSiC膜及体材料、特种陶瓷3D打印成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发的新材料、新产品成功应用于空间遥感、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等重点工程,填补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国防重点配套项目8项,科技部 “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划项目4项。获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材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王士维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报告题目:自发凝固成型制备米级氧化铝部件报告摘要:自发凝固成型是一种新型的陶瓷浆料原位固化成型方法,它通过吸附在陶瓷颗粒表面的分子链间弱作用(氢键,疏水作用)实现浆料的固化,具有普适性和适于常温大气环境操作的特点。本文简述自发凝固成型与其它原位固化成型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基于疏水作用设计合成了系列自发凝固成型剂,以满足致密陶瓷和泡沫陶瓷的成型。针对湿坯干燥和脱粘阶段易变形开裂的问题,对比研究了有机网络的疏密对干燥和脱粘的影响,开发了大尺寸氧化铝制备的成套技术,研磨盘最大直径达1010 mm,载运板尺寸达1180 mm × 592 mm × 25 mm;经验证,研磨盘质量可以满足硅晶圆的研磨抛光。个人简历:王士维,男,1964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坚持“研以致用”理念,长期从事结构陶瓷和透明陶瓷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2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制定国家建材行标 1项和上海市企标5项。带领团队组织研制和生产的碳-石英复合材料和中红外透明陶瓷等材料和器件已在近十种特种装备中得到实际应用;研发的半透明氧化铝管和大尺寸氧化铝载盘等六项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
王卿璞 教授
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  
报告题目:   集成电路学科与半导体产业发展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学科和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背景,阐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形成,该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规模、数量等,并对未来的发展问题挑战进行了说明。个人简历:王卿璞教授,理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山东省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联盟理事长,济南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山东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发表SCI、EI等科研论文五十余篇。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芯片与器件、太赫兹应用技术等方向领域研究。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9年获得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2021年出版主编专业教材《半导体光物理过程》一部。曾任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2016年创办全国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任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王良 研发负责人
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  
报告题目: 高热导基板用氮化硅陶瓷粉体的规模化燃烧合成技术及批量制备报告摘要:“SiC芯片+Si3N4陶瓷基板”是高端功率器件的最佳组合。高性能Si3N4陶瓷基板的制备对其所用的粉体原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α含量、低杂质含量、高粉体一致性。燃烧合成技术具有近零能耗、短周期和产物自净化的突出优势,研究组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燃烧合成高品质Si3N4陶瓷粉体材料的理论和工艺研究,先后取得了“燃烧合成装备大型化、燃烧反应过程调控智能化以及工艺产品稳定化”全方位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可控的α/β比以及高一致性粉体的批量生产。所制备的粉体经多方烧结验证,与进口粉体烧成的Si3N4陶瓷制品在热导率与抗弯强度方面基本相当,有望实现高端Si3N4陶瓷粉体的国产化替代。个人简历:王良,男,助理研究员,2021年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氮化硅陶瓷材料的制备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撰写专利5项。本项目是济南市政府引进的中科院理化所的项目,共建的单位叫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
上一页1... 29 30 3132 33 ... 39下一页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50428号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