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刘宏飞 副教授
江苏大学  
刘宏飞 副教授学位 :药剂学博士职称: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液体缓释混悬剂;蛋白多肽缓释微球;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体,药品一致性评价,新药制剂研发。发表文章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75 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 34 篇,SCI收载20余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尼达尼布固体分散体的研究2018年发表在二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学术专著《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副主编,学术专著,沈阳出版社,2012.3,已出版。参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制药辅料与药品包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已出版。发明专利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15项,其中已获授权3项。科研项目纵向课题 (主持3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项校级人才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药研发项目累计完成10余项,项目经费额达500余万。获奖情况1 课题“新型给药系统--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获得教育部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 课题“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系列研究与产业化”获得2006年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 课题 “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范珠 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李范珠   中药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简历(最终毕业院校、国内外进修访学经历、主要荣誉、主要社会兼职):李范珠,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合作导师。2000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并于2002年3月作为浙江省特殊人才引进至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1.新型给药系统及靶向制剂的研究2.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3.中药体内过程研究。建立了脑、肝、肾等靶向给药系统和鼻黏膜给药研究新方法,国内首创“微透析-药物分析/药动学-药效学”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新模式。    现任药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教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中药学专业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制剂学科负责人,浙江省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中药制剂)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负责人,浙江省毒理协会副理事长及主任委员。担任《Int J Pharm》、《Pharm Res》、《Acta Pharmacol Sin》、《Urolog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SCI杂志评审专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首批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获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及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二、承担或参与科研、教学教改等项目情况(不超过10项):1. 砒霜活性成分三氧化二砷脂质囊纳米粒脑胶质瘤深部渗透靶向递药系统研究(项目编号:814733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5/01–2018/12,78万元。(负责人)2. 神经毒素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连环-分子“靶向PAG递药系统研究(项目编号:812740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2/01–2016/12,70万元。(负责人)3. “十二五”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中药学)-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1/01–2015/12,145万元。(负责人)4. 基于Angiopep-2修饰的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载三氧化二砷脑胶质瘤“靶-控”递药系统的研究(项目编号:LZ13H28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3/01–2016/12,70万元。(负责人)5. 神经毒素纳米粒鼻腔给药的脑药动药效学研究(项目编号:307727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8/01–2010/12,26万元。(负责人)6. 神经毒素鼻腔给药脑效应部位药动-药效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080344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16万元。(负责人)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李范珠研究团队(项目编号:R2077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8/01–2011/12,20万元。(负责人)8.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创新中药和传统复方中药研究(项目编号:752219A00108),20111–201312,40万。(横向) 三、学术成果奖励(不超过10项):1. 用于中药体内过程的组合微透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第十一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2016年,1/10。2. 四逆汤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1/9。3. “长三角医药经济圈”中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1/5。4. 神经毒素鼻腔吸收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08,1/5。 四、国内外发明专利、标准、新药证书等(不超过10项):1. 李范珠,何雯洁,王国伟,魏颖慧,郭曼曼,徐骏军. 一种尼莫地平/川芎嗪双载药PLGA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2014.01.08, 专利公开号:CN103494820A。2. 李范珠,郭曼曼,李晶晶,诸佳珍,王国伟,管佳妮,徐骏军,刘洋洋,费伟东. 载三氧化二砷pH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2015.05.27, 专利公开号: CN104644573A3. 李范珠,李晶晶,徐秀玲,郭曼曼,费伟东,韩顺平. 冰片与叶酸共修饰的阿霉素聚酰胺-胺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2015.5.20, 专利公开号:CN104622818A4. 李范珠,徐骏军,王国伟,费伟东,韩顺平,郭曼曼,李晶晶. 载艾塞那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2015.05.20, 专利公开号:CN104623641A5. 李范珠,王国伟,徐骏军,李颖芳,魏颖慧,郭曼曼,徐秀玲. 一种冰片鸦胆子油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2014.03.05, 专利公开号:CN103610711A6. 李范珠,尤佳,王国伟,魏颖慧,徐骏军,郭曼曼. 一种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014.03.19, 专利公开号:CN103637988A7. 李范珠,王国伟,张蓉蓉,阮叶萍,郭曼曼,徐骏军,费伟东,韩顺平,刘洋洋. 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2015.02.25, 专利公开号:CN104367552A 五:代表性论文(不超过10篇):1.      Mu CF, Shen J, Liang J, Zheng HS, Xiong Y, Wei YH, Li 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tumor therapy inside the bone marrow. Biomaterials. 2018,155:191-202.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17.11.029.2.      Han S, Zheng H, Lu Y, Sun Y, Huang A, Fei W, Shi X, Xu X, Li J, Li F. A novel synergetic targeting strategy for glioma therapy employing borneol combination with angiopep-2-modified, DOX-loaded PAMAM dendrimer. J Drug Target. 2018, 26(1):86-94. doi: 10.1080/1061186X.2017.1344849.3.      Chen C, Zheng H, Xu J, Shi X, Li F, Wang X. Sustained-release study on Exenatide loaded into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Daru. 2017, 4,25(1):20. doi: 10.1186/s40199-017-0186-9.4.      Yan B, Bai X, Sheng Y, Li F. Statistical Model Based HPLC Analytical Method Adjustment Strategy to Adapt to Different Sets of Analytes in Complicated Samples. Phytochem Anal. 2017, 28(5):424-432. doi: 10.1002/pca.2690.5.      Zhou J, Ma X, Shi M, Chen C, Sun Y, Li J, Xiong Y, Chen J, Li F. Serum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at obvious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low dose Sini decoction against isoproterenol-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 in rats. Phytomedicine. 2017, 15,31:18-31. doi: 10.1016/j.phymed.2017.01.009.6.      Fei W, Zhang Y, Han S, Tao J, Zheng H, Wei Y, Zhu J, Li F, Wang X. RGD conjugated liposome-hollow silica hybrid nanovehicles for targeted and controlled delivery of arsenic trioxide against hepatic carcinoma. Int J Pharm. 2017, 15,519(1-2):250-262. doi: 10.1016/j.ijpharm.2017.01.031.7.      Wei Y, Luo X, Guan J, Ma J, Zhong Y, Luo J, Li 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or improved kidney bioavailability of rhein: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plasma, and kidney pharmacokinetics. Drug Dev Ind Pharm. 2017, 43(11):1885-1891. doi: 10.1080/03639045.2017.1353519.8.      Xu X, Li J, Han S, Tao C, Fang L, Sun Y, Zhu J, Liang Z, Li F. A novel doxorubicin loaded folic acid conjugated PAMAM modified with borneol, a nature dual-functional product of reducing PAMAM toxicity and boosting BBB penetration. Eur J Pharm Sci. 2016, 10,88:178-90. doi: 10.1016/j.ejps.2016.02.015.9.      Sun Y, Gu M, Zhu L, Liu J, Xiong Y, Wei Y, Li F. Gemcitabine upregulates ABCG2/BCRP and modulates the intracellular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bioluminescence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nticancer Drugs. 2016, 27(3):183-91. doi: 10.1097/CAD.0000000000000315.10.  Ning Y, Rao Y, Yu Z, Liang W, Li F. Skin permeation profile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anemonin extracted from weilingxian. Pharmazie. 2016, 71(3):134-8. 六、著作或教材1.《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委, 2002.01,规划教材2.《药物制粒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 2007.02,专著3.《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2011.02,规划教材4.《中药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2012.07,规划教材5.《中药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2016.04,规划教材
​程立华 博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  
程立华,女,2002年-2005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2006年-2012年浙江大学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从事纳米给药系统平台的建立及靶向纳米药物治疗项目的开发,承担国家项目3项,厂家项目2项;2013年-201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纳米给药系统工艺开发、代谢研究和毒性研究,承担美国NIH项目3项。
孙永达 教授
天津药业研究院  
孙永达博士    物理制剂学教授     超临界流体粒子设计(SCF PD)制药技术专家天津药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特聘DPIs产品高级顾问,信智达(天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制剂技术高级顾问。现任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98年以来专攻超临界流体粒子设计(SCF PD)制药技术,开发出新设备、新工艺和新制剂,多家药企(包括上市公司)采用。198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8年留校任教,曾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国家教委工科物理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曾任中英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伦敦城市大学访问教授。1998-2005年在英国Bradford大学药学院及Bradford Particle Design公司工作,曾任博士后、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全程参与了SCF PD技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放大生产的全程开发。2005-2007年回国工作,曾任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特聘教授, 创建纳米粒子药物实验室,领导设备和制剂创新的国产化开发,研制成新设备和人胰岛素吸入干粉,发明专利已获授权。2008-2011年合作创建英国科瑞思特公司,任技术总监,并负责在华子公司运营,领导完成国内外客户委托的药品超微粉研制项目。2011-2013年,天津大学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指导工程研究生,以CFD指导优化SCF PD设备, 研制高效HPLC微粒、催化剂等。2012年起至今,受聘天津药业研究院,担任高级技术顾问,创建国内第一个SCF PD制药实验室,指导开发干粉吸入剂等新型制剂。
张国祖 教授
河南省康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国祖教授,为了能更方便给动物治病,三十年来,一直在想办法把中药材磨得更细。2010年,张国祖主持建造的第一条中兽药超微粉生产线,在河南郑州建成,生产的超微粉直径细到25微米。放大150倍后,超微粉已看不到完整的细胞结构,只剩下一些细胞碎片,这就相当于鸡蛋已经被打烂了。因为打碎了细胞壁,利用率提高,中药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也圆了张国祖三十年来一直追求的理想。中药超微粉规模化生产,基本解决中兽药成本高、见效慢、使用不方便的缺点,中药超微粉开始走进大大小小养殖场。张国祖围绕着"细",经过三十年探索,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利用现代技术让中兽药重焕生机,为我们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增添了一道保障。
吴铎 教授
苏州大学  
吴铎,1981 年出生于山东青岛,苏州大学教授,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副主任(分管科研、国际化)、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执行院长。2001 至 2010 年先后于中南大学取得工程学士学位、工商管理学辅修学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0 年 5 月至 2013 年 1 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吴铎教授 2013 年 1 月加入苏州大学,作为团队四位核心成员之一,获评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2014 年获评江苏省“博士计划”(境外世界名校类)引进人才,同年当选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常务理事;2017 年入选哈佛大学“高等教育领导者培训计划”(亚洲 20 位入选者之一),同年入选“中国-新西兰科学家交流计划”(中方 10 位入选者之一)、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计划”;2018 年获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现任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吴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颗粒微纳结构设计、调控及产品开发、新型喷雾制粒技术研发、化工过程工程与装备设计。至今发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SCI 论文 40 余篇,申请 PCT 专利 5 件,中国发明专利 11 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5 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4 项,主持项目及成果转移到帐经费合计近 1000 万元。
崔福德 教授
沈阳药科大学  
崔福德,1969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留校任教,1989.4~1996.3间分别获得中国卫生部-中日医学协会的笹川奖学金,国家教育部高访、日本药学国际交流回基金的资助,赴三次留学,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主要学术背景:国家重点学科《药剂学》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药剂学》的课程负责人。学术兼职:亚洲药物制剂科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主编;国际药剂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SCI杂志)编委;沈阳药科大学 学报常务编委;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副主编;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评议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科研研究方向为制剂新技术与制剂工程,以制剂新技术为基础开发研究新剂型。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球晶造粒技术的研究(微球的制备新技术);②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新剂型研究(口服,微球注射,粘膜给药制剂);③难溶性药物的速释、缓释制剂的研究;④口腔速崩片剂的研究;⑤粉末包衣技术的研究(掩味,防吸潮技术);⑥中药制剂现代化制剂技术的研究(中药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纳米乳的制备技术等)⑦结肠靶向系统的研究等。主要研究项目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球晶造粒技术的研究”,主持,该项目的成果已经取得专利证书,产品批准临床,国内外领先。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胰岛素口服纳米粒的研究”,主持。。3.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粉体技术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第二负责人。4. 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863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制剂部分)5. 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日本)”胰岛素(肺部,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6.省级项目,企业联合项目多项。 科研与教学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2项(批准1项,公开11项);申报新药6项,其中3项新药证书,3项批准临床;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承担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圆满完成。2005年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国内外论文90多篇,SCI收载论文近40篇,国内外讲学20次,2006年在“日本第23届制剂和粒子设计会议”的邀请报告荣获“学术奖”(在国内首次获得)。获奖、荣誉情况1.《药学类专业药剂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第一完成人2.《药剂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2005年,主编3.辽宁省教学名师,2006年4.辽宁省优秀教师,2004年;沈阳市优秀教师,2001年5.辽宁省女职工创优标兵,2006年6.“日本第23届制剂和粒子设计会议”荣获“学术奖”,2006年7.沈阳市沈河区十大经济女性,2007年8.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课程负责人9.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学科带头人10.辽宁省普通高校首批优秀课程,2001年,课程负责人11.辽宁省首批精品课程,2003年,课程负责人12.辽宁省冲击世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学科带头人13.“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分别于2004年、2006年荣获2次14.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 年,项目负责人《马来酸曲美布汀原料药、片剂、胶囊剂的研究》15.中国药学会药剂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2年,通讯作者《尼群地平球晶造粒技术的研究》16.沈阳药科大学“三八”红旗手(2005年)、沈阳药科大学“九五” “科技标兵”(2001年);沈阳药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沈阳药科大学“十五” 自然科学论文奖(2006年);沈阳药科大学“十五” 科技成果奖(2006年)等。
唐有根 教授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  
唐有根,现任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化学电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属燃料电池工程技术中心(筹)主任。主要从事先进电池、新能源材料和应用电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承担1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放军武器装备高新工程攻关项目和企业重大招标与技术转让等项目,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和Sci检索论文200多篇。获2000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2014年鑫恒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胡国荣 教授
中南大学  
胡国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理事,中国锂电池协会理事,国际电源商情编委,锂电池通讯编委。主要从事电化学理论与应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发明取得了突出成果。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包括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化专项一项,国家科技部“863” 项目一项,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一项以及湖南省重点科技项目多项。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成功实现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的产业化。
潘家鸿 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潘家鸿,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2007年8月获韩国仁荷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学院、德国汉诺威大学工业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2015年10月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回国,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太阳能中心教授。先后在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受邀在Prog. Mater. Sci., J. Mater. Chem., Chem. Eng. J., Catal. Today等杂志发表综述性文章多篇。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研究生奖、新加坡工程师协会卓越工程成就奖、国际水协会亚太地区项目创新奖、洪堡学者基金、第四届国际半导体光化学会议(SP4)最佳墙报奖、Chem. Eng. J.年度前20名高阅读文章作者(两次)、新加坡李氏国际交流基金等奖励。学术服务方面,担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两次受邀担任Int. J. Photoenergy客座主编,担任Energy. Enviorn. Sci., Adv. Mater., Chem. Mater.等60多种SCI杂志审稿人或仲裁人近200次。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关键材料和器件;(2)半导体光电催化在环境净化和太阳燃料合成方面的应用;(3)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合成及其纳米结构。
吴雄伟 副教授
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承担课题:1、山村朝雄,吴雄伟,佐藤伊佐務(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 ,固体钒电池的开发与应用,日本发明专利,(已授权).2、刘素琴,黄可龙,吴雄伟,(本人为共同作者),一种液流电池堆,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3、吴雄伟,黄可龙,刘素琴,(本人第一作者),一种钒电解液的在线检测方法,中国发明专利,(在通过审查).4、吴雄伟,邓敏,一种全钒液流电池正极电解液的制备,中国发明专利,(在审理) 5、吴雄伟,胡永清,吴筱娟,一种用于钒电池的密封结构及其电堆,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6、 胡永清,吴雄伟,一种液流电池的电极及其组成的电堆,中国发明专利,(在审理)
刘立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刘立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碳纳米材料器件与应用课题组长,苏州格瑞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应用联合开发中心主任。研究方向:1. 石墨烯合成、器件制作、电输运性能、及在能源存储和环境传感中应用研究; 2. 定向组装碳纳米管、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功能器件研究(场效应,化学、生物传感器)科学贡献: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以镍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合成单根单层碳纳米管;用电子束曝光(EBL)等为微加工手段制作了单根碳纳米管,纳米线,单个纳米颗粒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和纳米管量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测量:(1)实现了完全基于碳纳米管的三端场效应晶体管器件;(2)在碳纳米管耦合到磁性和正常金属的器件的磁阻测量中,发现了依赖自旋的电子输运,揭示出碳纳米管量子点中存在的自旋极化行为。石墨烯与半导体量子点复合体系制备及实现具有光电导性能的透明导电的复合体系薄膜。
童庆松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童庆松教授在中国锂电行业拥有专利数名列前茅,是福建师范大学锂离子电池研发的创始人!研究领域:现代电化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附件。从事碱性锌锰电池电极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电镀、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表征等研究。科研项目:1、国家基金项目:阴阳离子协同掺杂改善硅酸亚铁锂的大电流放电性能;2、国家科技部项目:可控Fe2P物相掺杂磷酸亚铁锂正极的扩大制备;3、天津市武清-天津大学专项:电动自行车48V 10AH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配组优选研究;4、天津天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项。
时志强 教授
天津工业大学  
时志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1) 微米/纳米球形与纤维炭材料;(2) 超级电容器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3) 锂/钠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4) 锂硫电池电极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5) 石墨烯及其储能电极材料;(6) 超级电容器器件的产业化技术开发。
金钟 教授
南京大学  
金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研方向:(1)先进能源转换与存储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超级电容器、人工光合作用、光电催化系统、柔性纳米能源器件等;(2)低维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及三维有序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性质调控与光电功能器件。研究成果:2016年11月,金钟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6b10227)上;研究人员首次制作完全由无机材料构成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整个制作过程都可以在空气中完成,无需任何密封环境或气氛保护,在未封装的情况下,直接暴露在相对湿度为90-95%的环境中工作3个多月而性能没有任何衰减;高湿度环境中在高温或者低温下,同样显示不封装也可以长时间正常工作而没有出现效率衰减;该电池用廉价易得的碳电极取代了昂贵的有机空穴传输层和贵金属对电极,使其制备成本大大降低,为发展下一代能够在严苛环境下工作的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项荣 教授
东京大学  
项荣  中山大学教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中山大学);研究科长奖(东京大学);年轻科学家奖(日本富勒烯-纳米管协会)研究领域:1. 纳米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应用2.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在研课题:1. 新型ZnO合金生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2. ZnO基日盲区紫外光电探测技术3. 大规模Zn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4. 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的精确控制(与东京大学合作)5. 垂直定向碳纳米管导热性能研究(与斯坦福大学合作)
夏晖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夏晖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纳米能源材料研究组组长;国家大功率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和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  二次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及全电池的研究;新型二次电池体系和电极材料的研究*  对称及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的研究;电池电容混合储能系统的研究 *  纳米非晶材料(Nanoglass)的制备和储能性能研究
张强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张强,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能源化工:基于碳纳米管的层次材料;高性能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研究;能源颗粒过程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
李先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先锋 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研究领域: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电网建设对大规模储能技术及电动车发展对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储能电池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电池系统设计、优化、集成技术,开展应用示范,研究方向包括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模拟及系统结构设计与模拟仿真、检测与评价、创新型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等。
涂江平 教授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涂江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和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摩擦磨损、电极材料和新型储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2000年来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纳米专项和国防先进材料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参加了1项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和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材料与技术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4年入选第一层次。已在纳米复合材料与复合涂层、电极材料的制备、材料的摩擦磨损和材料性能分析诸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分别被SCI收录143篇/,EI收录150多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2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上一页1... 27 28 29 3031 32下一页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50428号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