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刘志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领域1. 高性能LTCC微波介质材料2. LTCC无源集成技术及集成器件3. LTCC技术新应用4. 纳米敏感材料与集成传感器教育背景2001-03--2004-05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博士1998-09--2001-03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学院 硕士1994-09--1998-08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系 学士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2015-09~现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员2010-04~现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副研究员2008-04~2010-03,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筑波), 特别研究员2006-04~2008-03,日本国立富山大学 电气电子系, VBL博士后研究员2004-05~2006-03,亚申科技(上海)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Research Scientist2001-03~2004-05,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博士1998-09~2001-03,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学院, 硕士1994-09~1998-08,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系, 学士社会兼职2016-05-01-今,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 理事2014-01-01-今,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 委员2010-09-01-今,美国陶瓷学会, 会员2010-06-01-今,上海市电子元器件协会,2010-05-01-今,国际IEEE协会,专利与奖励   专利成果(1) 一种高热导率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2013,第3作者,专利号:2012100007213(2) 一种低温共烧陶瓷LED基板结构,实用新型,2012,第1作者,专利号:201120257203.0(3) 陶瓷流延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2011,第1作者,专利号:201110319794.4(4) 一种低温共烧陶瓷生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2013,第1作者,专利号:201310422945.8(5) 一种低温共烧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2015,第1作者,专利号:201510109370.3(6) 可键合多层陶瓷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发明,2015,第2作者,专利号:201510291404.5
孙亚光 教授
河南工业大学  
孙亚光,男,1962年出生,工学博士,曾就职于河南焦作化工总厂(现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多年,负责技术研发工作。后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担任科技开发处副处长。2000年加盟广东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目前,在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在从事化工工艺、粉体技术、特种陶瓷、矿山工程、矿物加工等领域工作,参加了多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撰写了90多篇立项报告、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 现担任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无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专家组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委员会理事。
陈 玮 教授
新乡学院  
陈玮,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轻金属冶炼教授级高工,高级企业培训师。1972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1995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高技术陶瓷、粉体工程、耐磨材料、抛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至今,已开发包括氧化铝陶瓷、抛光材料、高压绝缘氧化铝、氮化铝粉体等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工作经历:1995.07-2008.04郑州轻金属研究院(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8.04-2014.12,郑州海赛高技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轻金属冶炼教授级高工,副总经理2015年1月-2018年6月,中国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特种氧化铝研究 教授级高工  特种氧化铝研究所副所长2018年7月-新乡学院  教授级高工专业特长:高技术陶瓷、粉体工程、耐火材料、无机化学,特种氧化铝获得的奖励: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主持国家级及中铝公司项目多项,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饶平根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学习经历1981年9月-1985年7 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技术陶瓷专业工学学士1985年7月-1988年3 天津大学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1991年9月-1995年5 华南理工大学无机系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博士 [1] 工作经历 2005年12月-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1997年9月-2005年11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2000年12月-2002年12月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关西中心博士后研究员(STA Fellow)1998年12月-1999年12月 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ITIT Fellow)1998年1月-1998年7月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90年12月-1997年8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研究所讲师1988年4月-1990年11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研究所助教 [1] 研究情况自1988年参加工作起一直从事高性能陶瓷及超细粉体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各2项,以及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和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目前承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有5项成果通过国家教委鉴定或广东省科技厅鉴定。
周水杉 研究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电子陶瓷
孙矿 研发部经理
上海晨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高性能氮化物碳化物陶瓷的工艺及装备研究进展报告摘要:材料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物质基础,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陶瓷基材料和复合功能材料尤其是高性能氮化物和碳化物陶瓷以其优异的性能获得快速增长。上海晨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有18年的热工装备制造经验,开发有碳化物、氮化物粉体自蔓延装备;碳热还原、氨热还原、硅热反应等的粉体原料合成装备;排烧一体炉(微正压、微负压)、无压烧结(PLS)、气压烧结(GPS)、热压烧结(HPS)、真空烧结(VS)、超声波辅助烧结(UAS)和多场耦合烧结(MCS)装备,在热工装备领域,晨华电炉将持续助力新材料技术进步。个人简历:孙矿,工学硕士,上海晨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从事真空烧结设备研发超十年,带领企业团队先后研发出单晶硅、气压炉、第四代SPS、MiniSPS、MiniHP等设备产品,并进行前沿设备及控制如闪烧、超声波辅助烧结,多场耦合烧结等多功能设备研发,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及安全性,操作易用性,受到用户好评。任职期间承担多项市级项目,并与中科院过程所、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
王晓刚 董事长、省级工程中心主任
西安博尔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 立方碳化硅新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报告摘要:立方碳化硅(也称3C-SiC或β-SiC)性能优异,应用广泛,是各国高技术领域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材料,全球稀有,其生产在国内尚属空白。本团队历经26年研发,自主发明了专利技术,利用工业原料一次性合成立方SiC微粉和晶须两种高端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我国在这类材料生产方面的技术空白。2018-2019年分别列为陕西省和国家工信部重点新材料,是所有碳化硅中成长单晶最好的原材料,是精密磨抛领域的“技术灵魂”材料,也是超高容量锂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水分解制氢的关键新材料。在半导体芯片生产、高技术陶瓷、精密研磨、航空航天军工增强材料和吸波材料、电子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个人简历:王晓刚,西安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生,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中心主任,三家公司董事长(陕西西科博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博尔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咸阳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18年荣获西安市创业英雄和十大创业杰出人物称号。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硅镁碳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在国内技术推广建成13条生产线,累计创产值2000亿元。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50余项与企业联合的项目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  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部。
王文博 材料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报告题目: 铝基复合材料及应用报告摘要:该项目针对轨道列车、乘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拟开展真空搅拌铸造铝基复 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界面工程研究、铝基复合材料成分优化设计探究、 铸造工艺和技术研究、热加工工艺研究以及铝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及损伤机理研 究,解决铸造铝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的润湿性、增强相均匀性、 铝基复材高温强度低、耐磨性差等关键问题。通过成分优化、制备工艺和设备的 改进制备出高精度、少缺陷、低成本的铝基复合材料,并具有足够的耐磨性、抗 腐蚀性、抗热裂性和良好的抗热疲劳性能,联系实际工业应用以指导工业生产。 同时降低铝基复材成本、改善综合性能,针对不同用途设计完成多种铝基复合材 料的开发,拟建立铝基复材中试生产线,以满足多种使用条件下的铝基复合材料 需求,以期实现铝基复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个人简历:王文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材料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1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工学获硕士学位,2014年在美国石溪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19年在美国石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学术界拥有超过十年的材料研究经历并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交流和分析能力。专业领域涵盖金属, 陶瓷,先进材料制造与机械性能测试, 高性能合金设计与制备,分子动力学和 Monte Carlo 模拟。研究兴趣 主要包括研发新型纳米合金,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新型材料烧结和表征技术,无损检测。同时 在科学论文撰写,会议演讲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陆生贵 工程师
东北大学电石渣(石屑)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推广中心  
陈明祥 系主任/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高性能陶瓷电路板技术研发与应用 报告摘要:电子封装是半导体器件制造关键工艺,直接影响到器件性能、可靠性与成本。本报告重点介绍了电镀陶瓷基板(DPC)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其在功率半导体(包括白光LED、深紫外LED、激光器LD、电力电子等)、高温电子器件、高频晶振、小型热电制冷器TEC等领域应用,并对相关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报告内容:1)电子封装技术;2)DPC陶瓷基板制备技术;3)DPC陶瓷基板应用(白光LED、深紫外LED、激光器LD、电力电子等);4)陶瓷电路板技术展望个人简历:陈明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珠江学者讲座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封装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先进电子封装与微纳制造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DPC陶瓷基板技术已通过专利转让实现产业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武汉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2012)、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0)等。
王学涛 副总工程师
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堆积磨料制备关键技术与发展前景报告摘要:堆积磨料因结合剂、磨料、制备工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磨削性能,它应用在粘附性强的难加工磨削材料方面表现出更加优良的性能。它具有磨削精度高, 散热性好,寿命长,磨削精度稳定,自锐性好,磨削效率高等优点,制成的固结磨具和涂附磨具产品能满足各种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磨削等。本报告着力介绍堆积磨料磨削机理、不同种类堆积磨料制备关键技术要点以及应用特点,旨在为企业提供磨具制备时的设计参考,另外指导磨具应用行业根据磨削工况选择合适的磨具。最后对堆积磨料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几点建议。个人简历:王学涛,高级工程师。1969年3月出生于河南宁陵。本科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1992年7月获得硅酸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1992年7月就职于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现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持或参与完成过公司级、省市级、国家级多个科研项目以及成果产业化推广项目。主要从事磨料磨具产品开发、特种陶瓷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论文8余篇,申请专利11项,授权11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在研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多项。 
缪锡根 研发总监
赣州中瓷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 电子玻璃粉及复合瓷粉的研究与产业化 报告摘要: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产品的关键条件是能实现电子玻璃/陶瓷流延片(带)的低温烧结,可是大部分高性能电子陶瓷的烧结温度都比较高,所以需要采用易烧结的玻璃粉作为烧结助剂。作者开发了多种介电损耗低,助烧效果好的介电玻璃粉,实现了小批量产业化和销售,同时作者基于已开发的玻璃粉,进一步开发了可制备高频电容器的LTCC复合瓷粉和可用作芯片封装陶瓷基座的HTCC黑刚玉瓷粉。本报告旨在分享个人多年的电子玻璃/陶瓷粉研发经验。 个人简历: 1)1988-1991 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与材料系攻读博士学位; 2)2000-20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导; 3)2005-2010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担任副教授、博导; 4) 2011-2014 深圳市“孔雀计划”创新团队 - 高层次人才。Ø 至今已发表了10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2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0以上的国际期刊上,文章被引用次数共计1600之多; Ø 申报了131个发明专利,其中有8个授权国际专利,99个授权中国专利; Ø 开发了近10种新材料产品,已产生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徐慢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满足国六标准碳化硅质柴油颗粒过滤器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重点介绍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尾气处理系统中DPF(柴油颗粒捕集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作者在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满足国六标准SiC质DPF开发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对SiC质DPF所用原料的粒度、形貌,成型工艺,孔径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原料粒度、原料配比及烧结温度与DPF物相、显微结构及孔结构的关系,确定了制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R-SiC质DPF的制备技术与工艺,为实现SiC质DPF的国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个人简历:徐慢,博士,教授,博导。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湖北省环境材料与膜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负责人、中国硅酸盐学会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长江上游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膜行业教育名师。研究方向为陶瓷分离膜材料、装备及应用,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牟善浩 副所长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报告题目:纳米近球形四方相钛酸钡的研究及应用 报告摘要:钛酸钡作为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广泛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单板陶瓷电容器、热敏电阻、压电陶瓷、微波陶瓷等电子元器件。随着电子元器件向薄型化、小型化、集成化、轻量化方向的发展,高性能钛酸钡粉体的发展已是必然。报告采用模板定向生长法,在室温环境中构建球形结构钛酸钡粉体,通过低温(75~200℃)处理,得到具备四方相晶型的钛酸钡粉体,具有结晶度、纯度高以及成本低的优势,有望带动高端四方相钛酸钡粉体的国产化的发展。个人简历:牟善浩,男,高工,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功能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特种涂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特种陶瓷涂层、高温粘结剂、密封胶及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军品配套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及航天科技、高校等单位委托横向研制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吴恒 总经理
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碳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报告摘要:报告主要介绍了碳纤维的种类及发展历史、碳纤维预制体的几种编织方式以及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反应熔渗法(RMI)法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碳化硅涂层技术。简要介绍了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及主营业务,同时结合公司主要业务介绍了碳陶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个人简历:吴恒: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师从李贺军院士,曾先后就职于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郑州机械研究所。主持“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首批关键卡脖子工程”项目一项,参与河南省重大专项、郑州市重大专项各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智汇郑州1125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之一、郑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郑州市“优秀领航企业家”,郑州市营商环境监督员,首届“巩义工匠”、巩义“劳动模范”
张勇 营销总监
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题目:碳酸钙行业绿色制粉整套解决方案研究  演  讲  人:张勇    营销总监
沈兴志 应用经理
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珠海欧美克报告:《碳酸钙生产中的粒度质量管理》 沈兴志,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应用经理
李莎莎 市场总监
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人:李莎莎,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报告题目:《碳酸钙绿色矿山建设及综合利用解决方案》
丁文金 博士后
西南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工业固废可控制备异形碳酸钙及其在PP中的应用探索 报告摘要:碳酸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属性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造纸、医药、涂料等领域。本文以固体废弃物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为原料,开发钙质固废低成分制备碳酸钙的关键技术;针对不同形貌碳酸钙生长条件差异,在碳酸化过程中通过工艺条件的调控实现不同晶型与形貌碳酸钙的可控制备;进行PP/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验证钙质固废制备碳酸钙应用于塑料的可行性。这一研究既可以实现钙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消耗大量的CO2,降低大气中CO2的排放量。 个人简历:(200字左右)丁文金,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评价与高质化利用;CO2的矿物碳酸化固定。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类课题8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各类项目十余项。以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JCR1区7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项,合作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3项。应邀担任部分国际SCI期刊审稿人;中国硅酸盐协会矿物材料分会青年理事、美国SME协会会员;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徐同考 常务副理事长 /教授级高工
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委会  
报告题目:碳酸钙在塑料中的加工工艺介绍报告摘要:    将碳酸钙在塑料中的应用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将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全面分析,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个人简历:(200字左右)徐同考,教授级高工,1985年创办塑料填充改性企业至今,研究推广碳酸钙、滑石、云母、硅灰石、粉煤灰无机矿物在烯烃、工程、降解塑料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与理论水平,奉献给全国有关行业。研制开发新产品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技术论文60余篇,专著四部,科研成果26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的亲切接见。现任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塑协工程塑料专委会副理事长。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上一页1... 24 25 2627 28 ... 32下一页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50428号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