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余创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湖北省青年专家。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研究;2017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制备、传导及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应用研究;此后,分别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孙学良院士),主要从事高性能硫化物、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设计、规模化制备、工作机理及电化学应用研究。目前在Nature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 Energy Mater., ACS Energy Letters,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 Energy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Energy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Rare Metal,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期刊青年编委。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性能全气候固态电池的构筑及关键材料和技术的开发。
刘金平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高效能源转换与存储无机材料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长期从事固态电化学与储能器件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160篇,SCI他引17000余次。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等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近10项,出版中英文专著(章节)3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等荣誉。现任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基金委桂冠教授等评审专家,国家及部分省级科技奖/基金/重大专项评审(会评)专家,5本国际英文期刊副编或编委。
苏新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博士生导师,2019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0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先后任职于美国布朗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Eagle-Picher 科技和A123系统;2006年起致力于锂电池材料、设计、安全和生产等方面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负责由美国联邦机构、美敦力、Eagle-Picher 科技、A123系统等资助的锂电池材料,锂电池安全,特种/动力锂电池设计研发和生产相关项目;成功研发了两款高性能锂电池;同时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Nature Energ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and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上发表29篇SCI论文
牛宇鑫 市场经理
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李峥 总经理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2012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2014年博士后出站,曾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有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江苏、江西、广东、贵州等省建有产业基地,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开展了合作。
崔光磊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国家新能源汽车专项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2005年于中科院化学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9年先后在德国马普协会高分子所和固态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几年主要从事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和系统研发、深海特种电源开发应用及固态光电转换器件的研究工作。先后在能源材料、化学、器件等方面的国际权威杂志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Environ. Energy Science、J. Am. Chem. Soc.等发表文章300多篇,他引10000多次。
汤卫平 副总工程师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盐湖锂资源回收、固态锂电池及其材料、储能应用。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863课题、国防科工局、上海市科委、青海省科委、广东省科委等重点重大研发项目、以及登月、空间站等我国空间飞行器的化学电源预研工作。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电源技术》、《盐湖研究》等杂志编委,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
郭向欣 教授
青岛大学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杰出海外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无机材料学报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固态离子学理事。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一直聚焦制约高能量密度金属锂二次电池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核心材料的设计构筑、先进技术的表征和分析,力图清晰显示并阐明影响电池性能的动力学及热力学机制,进而利用材料表界面物相组成和电荷分布的设计提高界面离子输运与反应速率、实现电池体系性能的显著提升。近年来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尤其是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及其固态电池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1)揭示体相结构与表面缺陷影响离子传输的关键机理,获得高性能氧化物电解质粉体的批量化制备技术;(2)发现晶界补锂结合气氛热压的先进制备方法,获得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国际领先的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在此基础之上,阐明金属锂负极与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界面相互作用机理,获得固态电解质中克服锂贯穿问题的有效方案;(3)将渗流理论运用到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中,通过界面调控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柔性固态电解质膜;构筑高容量固态复合正极材料,提出制备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方案。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75篇以上(第一/通讯作者70篇以上),高被引文章9篇,其中包括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 J. Phys. Chem. C,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等,并是以上期刊的特邀审稿人。主办2020年第六届全国固态电池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金属空气电池研讨会,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作邀请报告。当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
姜倩倩 特聘教授
青岛大学  
姜倩倩,博士,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天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硕博连读),曾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化学生物工程学院(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进行访学研究。现在主持国家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基金多项。 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光电催化以及纳米材料的制备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mall、Nanoscale、Green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其中授权两项。主讲的本科生双语课程《材料制备化学》,深受学生们欢迎。目前主要从事黑磷烯及其杂化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黑磷相关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及相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
余德平 教授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双百B”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及智能装备,包括等离子体制造技术、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制造过程智能诊断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论文中发表论文70余篇(SCI 检索43篇、EI检索50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郑柳春 教授
天津工业大学  
2010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所任助研、副研。2021年4月起在天津工业大学任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塑料)、聚氨酯材料、聚酰胺的合成、改性和加工研究。迄今为止,在高分子领域著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24项授权,4项转化。
戴会生 正高级工程师
民航建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戴会生,正高级工程师,交通部公路、水运检测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混凝土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民航建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工。长期从事混凝土技术工作,已获专利授权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独著混凝土专著一部——《混凝土搅拌站实用技术》,参编多部团体、地方、行业及国家标准。并作为审查委员,审查多部行业及国家标准。
崔崇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崔崇,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82年毕业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胶凝材料及制品专业,曾在武汉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任教。现在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曾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材料物理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长期从事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防基础研究1项、江苏省计划项目2项,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项目1项,与企业合作横向技术服务多项。 目前研究热点化工固废与尾矿粉体资源化利用,硅酸盐轻骨料(云砼石)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硅酸盐滤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废水重金属固化技术、生活焚烧垃圾飞灰处理研究、高硫流化床灰渣利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 已发表论文数十篇,SCI收录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
陈继民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中心  
陈继民教授,男.1965.10出生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工程中心主任。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首席技术专家。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2)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增材制造分会委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EI会员。1986.7在华中科技大学获机械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同年推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9-2001.7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光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6月德国Ravensburg 合作研究。2001年7月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出站留校工作。2011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进行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201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参加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等,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年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教学成果2等奖。2020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2等奖。
谭洪生 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  
工学博士。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欧碳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协会技术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复合材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研究方向: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装备、植物纤维增强可降解绿色复合材料。
魏风军 副教授
河南科技大学软包装研究中心  
魏风军,男,副教授,硕导,任职于河南科技大学包装工程系,洛阳绿之汇塑料降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要研究方向:自然生态环保降解技术、厌氧微生物降解技术、全生物降解技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纸塑包装材料等,目前已经有多种塑料降解技术实现产品化应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级项目30余项,出版《瓦楞纸箱预印技术及应用》、《食品包装实用新材料新技术》、《塑料软包装制作及应用技术问答》、《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等著作5部。申请各种专利技术100余 项,已授权35项发明专利。2007年12月获全国包装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12月荣获河南省包装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宇洲 副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方向:化学药晶型、稳定性、溶解度研究;新剂型研究;中药汤剂药剂学的基础研究;丝素蛋白微针巴布剂研究;中药口服液沉淀机理研究,超微粉碎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篇。参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1部。专著一部、主编专著2部。主持纵向省部级课题1项,参加省部级课题9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曾获天津中医药大学2007-2008-1年度教学成果优秀奖。指导学生获得天津市第五届药学大学生自主创新论坛三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比赛高教主赛道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大创课题2项,院级大创课题1项。
曾小亮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Google学术总引用次数5276,h指数42,先进院排名14位,总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16篇,荣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omposites Part A(JCR一区,影响因子:7.664),2020年“Top 5优秀审稿人”、国际学术期刊《Nanomaterials》(JCR 一区,影响因子:5.076)和《Frontiers in Materials》(JCR 二区,影响因子:3.515)的客座主编。
周运刚 高级工程师
义翔铝业公司  
主导研发出微钠氧化铝系列产品,成功应用到电子陶瓷、微钠刚玉等领域,打破了高端电子陶瓷非进口澳粉不能用的局面。
冯延磊 高级工程师
义翔铝业公司  
现任三门峡义翔铝业公司研发中心研发销售副主任,主要从事新产品研发及推广、生产技术改造、新工艺攻关等方面技术管理工作。主导研发出了超白低钠氢氧化铝、低钠氧化铝、微钠氧化铝等新产品,并参与新产品全过程的市场推广应用。先后参与10多项氧化铝工艺优化设计、以核心研发人员获得科技成果奖6项,以主要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上一页1... 10 11 1213 14 ... 33下一页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50428号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