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分别于1984年、87年和96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96.9起在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2002.9~2004.12在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美国基金会纳米技术中心工作。获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9~2015.3担任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2011年曾承担科技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面向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痕量检测与治理的纳米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2017年承担科技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面向PTS快速检测与重度污染土壤治理的实用化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第十三、十四届(2010-2013)学科评审组成员。2011年8月起担任纳米环境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与科研成果:主要从事一维纳米结构的构筑、纳米材料对低浓度高毒性污染物的敏感性以及纳米结构原型器件等研究。与他人合作,在PNAS (1 篇)、Adv.Mater. (6 篇)、Nano Lett. (2 篇)、ACS NANO (2 篇)、Angew.Chem.Int.Ed. (3 篇)、Adv.Fun.Mater. (4篇)、Sci Rep (3篇)等SCI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在发表的论文中,有一篇论文作为PNAS的内封面论文;两篇为Angew.Chem.Int.Ed “卷首插画论文”;一篇为Adv.Fun.Mater.封面文章;一篇为Nano Research封面文章;一篇为J. Mater. Chem. C封底文章;一篇为Angew.Chem.Int.Ed 的“Hot paper热点论文”;两篇论文发表后被Nature China 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一篇被英国物理学会纳米技术网站报道;一篇被英国自然出版社亚洲材料网站报道。论文被SCI刊物引用7360余次;其中单篇引用累计超过100次的论文有17篇;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为42。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
主要科研获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异质复杂纳米结构的构筑及纳米结构阵列对有毒物质的敏感性” ,获2014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参加的“一维纳米线及其有序阵列的制备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6年个人获第七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参加的“无机纳米线和纳米线阵列”,获2002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1年荣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